随着互联网络与手机的普及,留守儿童匮乏的业余生活开始有了色彩,但与此同时,孩子们的游戏瘾也开始成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。
“谈起游戏,他可以马上放下笔,开始玩游戏。”在90后大学生农村支教老师苏叶的眼中,这是她所认识的小新,“小新学习挺好的,也挺用功,但我觉得他爱游戏胜过了爱学习。”
小新今年11岁,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高楼镇一个小山村,弟弟比他小5岁。村里大人外出打工的很多,小新的小伙伴中很多人都是留守儿童。
支教老师到小新家里的时候,他正趴在一条长板凳上写作业,弟弟并排靠着他捏着一只很短的铅笔头在本子上写字,“这是哥哥给我布置的作业,我已经快写完了!”
聊天中,弟弟三句话不离哥哥,哥哥是他心中顶天立地的“大英雄”。
小新家在半山腰,是这个村子里住得最险的一户人家。兄弟俩一个穿着一双看上去非常小的儿童凉鞋,另一个拖着一双很大的蓝色拖鞋,每天在学校和在半山腰上的家之间来回穿梭。
“我有很多皮肤,还有韩信的白龙吟呢!”小新拿着刚刚从苏叶手里“借”来的手机一脸骄傲,特别自豪地向人“炫耀”自己在手机游戏中拥有的皮肤。小新没有手机,父母的手机也“支撑”不了他喜欢的游戏运行,小新每次都是借其他人的手机玩。登录后,他会马上去领取每日礼包与奖励。
支教讲课之余,苏叶会和村里的孩子们聊天,但让苏叶无奈的是,本来是想问问孩子们的学校有什么娱乐活动,结果孩子们的话题都是手机游戏,“老师你会不会玩?老师你什么段位?”提起游戏,这些孩子都特别兴奋,一群人一下子就会围过来,作业也不写了。
苏叶通过一个游戏辅助软件给小新算了一笔账,截至目前,小新的游戏里已经充了1000多元了。“一块钱10点券,12308点券,他还有288块钱的皮肤!”这个数目让游戏资深玩家苏叶很吃惊。
“我之前觉得他们应该很少接触到游戏,但没想到他们已经接触甚至迷恋上了。家里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,却能大手大脚地往游戏里充几百块钱。”苏叶很是不解和无奈。小新为了玩游戏到处“借”别人手机,往游戏里面充钱,苏叶觉得这个孩子太爱攀比。支教快结束,小新还找苏叶借手机,希望用她的号玩一局,因为他知道苏叶的段位高。
小明是河南省濮阳市一所乡村小学的三年级学生,年纪不大,两只大眼睛近视已经500多度。
“娃玩手机特别有瘾,成天抱着打游戏。”除了说一句“别玩手机了”,小明的奶奶对这个孙子啥办法也没有,“娃爹妈都出去打工了,给娃买个手机说是为了联系方便,可俺们也不会耍,娃在这儿啥也没玩的,不让耍也没法儿啊。”
村子里,和小明一样的孩子不在少数。12岁的小腾就特别喜欢刷一款短视频App,和他说话时,他头也不抬,“耍着有意思。”点击橘黄色的logo之后,“五光十色”的小视频一个接一个出现在屏幕上
因为手机打游戏,家长打骂孩子,孩子不服气顶撞甚至故意对着干的例子也越来越多。
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主任袁林方分析说,一些孩子产生“网络沉迷”影响学习,朋友交往减少,生活规律紊乱,情绪焦躁易怒等。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,方法简单粗暴,有时甚至导致孩子自信心受挫,对学习丧失兴趣,为躲避现实进而更加沉迷于网络游戏。
袁林方认为,对于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,父母和祖辈首先是要多关心和陪伴;家长与孩子明确上网的目的,与孩子协定上网的必要约束条件,比如公开上网、限时上网等;父母要以身作则,减少不必要的网络使用时间,树立榜样的作用。
第41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7年12月,我国网民规模达7.72亿,其中学生占25.4%。更引人注意的是,孩子们的“触网”年龄越来越小,甚至低于3岁。(文中孩子姓名均为化名)
随着网民向低龄化不断发展,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。由于成瘾性网络游戏、邪恶动漫、不良小说、互联网赌博等网络毒瘤的侵入,一些中小学生出现了沉迷游戏、行为失范、价值观混乱等问题,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。
今年4月,教育部印发了《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》,要求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,有效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。对于这个问题,不仅仅是留守儿童,全国青少年都要重视起来。
原标题:留守兄弟穿不上像样的鞋子 却充值千元玩游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