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维鸿:中欧金融合作,抵制美国金融压制
为了保证在伊朗的欧洲企业不被美国粗暴惩罚、保障欧盟在经贸和金融领域的自主权,德英法三国于25日与中俄共同发表联合声明,谋划建立独立的货币结算体系,实现金融领域的“独立、自主”。
虽然作为全球结算支付系统的SWIFT(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)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,但SWIFT的治理结构决定了其并不听命于欧盟,而是被美国的银行机构控制。成立于1973年的SWIFT,在历史上对贸易全球化、金融支付结算便利化起到了很大作用。但是,随着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,全球金融“美元独霸”的弊端日益显现,欧盟有诉求也有能力与之对抗。
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,建立与SWIFT同等功效,甚至更高科技含量的全球金融支付网络并非难事。然而,建立与SWIFT相抗衡的“朋友圈”则绝非易事——SWIFT体系会员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.1万个金融机构,囊括了几乎所有系统性金融机构。成功的金融服务必须要基于实体经济,而在全球化贸易投资的今天,欧盟金融想“独立、自主”的最大挑战,就在于“朋友圈”还不够广。因而,欧盟最新的表态就不难理解了——联合中国、俄罗斯,共建“不被美国控制”的货币支付系统的意愿,无疑为中国和欧盟金融合作升级提供了恰当的时间窗口。
中国与欧盟在金融业发展上非常互补: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业化产能基础,从原油到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定价基本都要看中国市场的“脸色”,但是金融市场,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,很多新经济、新业态的中国企业不得不去美国股市融资。欧洲金融机构不缺钱,缺的是中国“消费升级、消费细分”的大市场,也包括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。
因此,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、欧元作为第二大世界主要货币,具备强强联手的基础。中国和欧盟共建全球货币支付、清算和结算体系,应主动团结包括中东、俄罗斯、东盟等国家和经济联盟,把“人民币+欧元”信用体系的金融杠杆用足,争取包括石油美元在内的“第三方”资金支持,共同摆脱美国的金融霸权。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除了积极与欧盟探讨建立新型全球支付机构,中国还应把自贸区金融创新和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优势用足。例如,中欧共建的全球金融服务平台可以考虑选址在中国最大的自贸区——海南,基于自贸区贸易、港口、物流的天然优势,将大宗商品交易和定价的金融服务半径有效扩大。同时,作为国际旅游岛,常年吸引着俄罗斯和中东的石油美元机构驻足,最容易建立新型的全球金融“朋友圈”。
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,也是中欧金融合作的巨大潜在市场,网上购物便利化更是让贸易无国界!以“郑州-卢森堡”的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例,中欧之间的电子商务贸易量近几年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,除了让郑州和卢森堡空港建设大大获利,更是让电子商务金融摆脱依赖美元结算的升级势在必行。展望未来,“郑州-卢森堡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金融通路、沿海自贸区大宗商品基准定价金融创新,以“人民币+欧元”的基础货币体系将贸易结算、票据清算、证券投资等现代金融服务连接世界,将是中国应对美国贸易战的重要策略,也是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金融路径之一。
一带一路各国努力发展成为一个整体,中欧金融合作渐渐平稳,中欧金融存在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,能够让电子商务金融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依赖,对中国乃至欧洲各国都是非常好的尝试。
原标题:许维鸿:中欧金融合作升级正当时